城市雕塑 何去何从_雕塑知识_武汉雕塑|武汉雕塑公司|武汉雕塑厂|武汉雕塑设计

客户服务热线

雕塑知识

首页 > 新闻动态 > 雕塑知识

城市雕塑 何去何从

浏览次数:1020    日期:1970-01-01

有人说,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。作为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载体,雕塑之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功不可没。无论是匠心独运的主题性城市雕塑、标识性城市雕塑,还是美轮美奂的观赏和装饰性城市雕塑、风格性城市雕塑,都能以不同方式表征和延展着一座城市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。

 

  只是近几年的时间里,“雕塑乱象”一直作为媒体和公众诟病的城市病理,被反复提及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此前就公开表示,大多数城市雕塑“内容空泛、形式简单,水平一般,徒有大构架而缺乏灵魂”,同时也多“形式雷同,没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指向”。今年10月底,广州市就出台了自己的第一部城市雕塑总规划方案,并征询公众意见,由此揭开城市雕塑科学规划管理的大幕。

 

  自然,在开始重新重视城市雕塑规划的城市名单中,广州既不是最早,也不是最晚的一个。1988年,《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暂行规定》颁布,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发布城市雕塑建设管理法规的城市。1993年,文化部、建设部联合颁布了《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》。然而二十多年过去,首善之区的雕塑建设未见明显成就,老的法律法规也早已成为过去时——在新的时代形势下,城市雕塑究竟应该何去何从?这也许是值得每座城市都认真思考、严肃对待的问题。

 

  城市雕塑的前世今生

 

  作为一个舶来品,“城市雕塑”从19世纪末才自西方国家引入我国,又经过漫长的发展与停滞,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重新获得生命。城市雕塑,顾名思义,必然是城市文化的载体。其功能一在装饰与美化,使城市形象熠熠生辉,赏心悦目,这当中雕塑的作用不可小觑。再则是引导与塑造城市文化,雕塑的风格、空间、大小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市民的各类意识及审美观念,进而也持续改善着城市的人文环境。可以说,城市雕塑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,早已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 

  一般而言,城市雕塑会历经三个发展阶段,即“开展城市雕塑运动时期”、“城市雕塑与本土文化融合与创新时期”、“开展全面的城市雕塑建设时期”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,我国城市雕塑方兴未艾,呈现多元化趋势,伴随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的成立,我国城市雕塑发展也拥有了专业性的指导机构,借助各种国际城市雕塑创作营、国际城市雕塑大赛等平台,逐步踏入了百花齐放的初步格局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目前仍旧处于城市雕塑发展的初级阶段,也暴露出“开展运动时期”的诸多症结。

 

  首先,作为人文景观,国内城市雕塑的公共文化属性及文化创意普遍不足,能够体现人文精神底蕴、彰显公共文化特质的城市雕塑少之又少。君不见,罗马立柱、裸体雕塑充斥高档小区,叫卖小贩、人力车夫林立各地广场,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万用元素“不锈钢球”:“书籍撑球”“浪花托球”“双手举球”等各式造型千篇一律,层出不穷,自娱自乐之余,对城市文化的建设而言,却真是“没有用处”。其次则是与自然环境及城市整体环境不协调,美化不足,败兴有余。不少雕塑由于缺乏整体统一规划,临时起意、随性而为,难免在色彩对比、材质选取、规格及标准、审美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存在着“违和感”。再者,城市雕塑品质和品位也不尽如人意,艺术价值乏善可陈,广泛存在着造型单一、用色失当、内涵表浅的毛病。

 

  雕塑乱象的前因后果

 

  国内城市雕塑的问题并不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,细究起来,其原因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一探究竟。其一是政府部门的城市雕塑管理决策水平有限。伴随着中国经济爆炸式的增长,国内城市建设也习惯了快速推进的“中国速度”,城市雕塑自然也被裹挟其中。部分政府部门领导习惯了对城市建设各项事务大包大揽,即便从属于艺术范畴的城市雕塑也不放过。大批量的、短周期的、高速的作品太多,城市雕塑俨然成了一种快餐,求量不求质。加之跨界操刀,难免“屁股决定脑袋”,长官意志的条条框框最终挤压了专业艺术工作者的创造空间,最终作品难免沦为“怪胎”。

 

  再则,规划部门对城市雕塑规划多半短视,缺乏整体性规划意识。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和盛行的功利主义心态,让规划者疏于关照城市的人居环境和审美氛围。因此尽管城市雕塑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某些城市早已有之,践行者却寥寥无几,唯GDP论的政绩观更让城市雕塑的存在显得可有可无。直到最近十年间,一些开放程度更高的城市,如上海、杭州、天津等才相继制定各自的城市雕塑总体规划。

 

  当然,归根结底,还要考虑到设计者的艺术能力和艺术修养的良莠不齐。城市雕塑的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与艺术性工作,按我国相关规定,只有持有“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”者才可以参与其中。然而现实中又是怎样呢?据深圳媒体曾经的报道,有的城市甚至由街道办主任亲自出马为城市雕塑操刀,实在令人咋舌。此外,即使是专业的雕塑家,如果枉顾艺术只为捞钱,也存在同时承包多家业务、层层转包、粗制滥造、潦草应付的情况,这恐怕不只是个人艺术能力和修养的问题,更是大环境熏染之下令人无奈的结果。

 

  正本清源的解决之道

 

  作为集文化属性与经济属性于一身的城市符号,城市雕塑的诸多症结并不能只从单一要素着手解决。要澄清这摊城市雕塑建设的“浑水”,非有综合治理、多管齐下的决心不可。一方面,要树立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与管理理念。城市雕塑作为公共意志及大众审美的艺术表达,需要运用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理念全方位展示公共文化。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苏州即是一例,其代表性的城市雕塑有《园林之窗》,以及以《圆融》为代表的工业园区现代城市景观雕塑,还包括文化味儿浓厚的苏州火车站南广场的《范仲淹》《伍子胥》等人像雕塑,充分展现了“吴文化”的精髓和艺术之美,也为公共文化整体性塑造提供了样板。

 

  另一方面,建立政府对城市雕塑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,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与评价机制,是城市雕塑走向良性发展的关键。在决定城市雕塑的“做与不做”之间,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会起到重要作用。而在“怎么做”及“做什么”的问题上,科学规划和有效监督的结合就显得极为重要。借鉴中外优秀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方案及经验,结合本地实际,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,可以说是提升城市雕塑整体艺术水平的一条不二捷径。譬如古城西安,就正在思考和探寻如何通过良性地规划西安城市雕塑,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与手段,创造出真正能够代表西安古城形象的优秀城市雕塑艺术作品。

 

  另外,伴随市场体系的发展,艺术市场也应运而生,一路发展至今,其鱼龙混杂的局面令人难辨真伪。城市雕塑作为艺术品的一种也面临着艺术的“真伪之辨”。面对当前我国城市雕塑重建设、轻质量的现状,探究如何运用标准化的城市雕塑建设评价理论,摆脱既往重视定性主观评价、忽视定量客观测评的做法,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,确立城市雕塑建设评价的科学标准,是城市雕塑建设能否朝着更加科学与规范方向发展的关键所在。(李宏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)


下一页:没有了